西施被扒精光只剩胸罩!为何我们还在疯狂消费女性物欲?

频道:新游动态 日期:

当“西施被扒精光只剩胸罩”的词条冲上热搜时,我盯着屏幕直想砸手机。这到底是艺术创作还是赤裸裸的流量陷阱?有人说这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,可我分明看见千年文化的衣裳被扒得连胸罩都快掉地上了。

西施被扒精光只剩胸罩!为何我们还在疯狂消费女性物欲?

一、流量密码 vs 人性薄凉

现在的媒体像开了挂似的,在传统文化里猛抠口袋。一千零一夜要拍电影?得先挂个“沙漠女王半裸出镜”的噱头。李白诗仙要改编?立刻奉上“青莲居士海滩露腰”。至于西施,从浣纱姑变成“性感战神”也就两年光景。那些打着艺术旗号的镜头,不知有没有人在意过历史人物的人格厚度。

更讽刺的是观众反应。有人觉得“这么美的西施不吃香”,觉得“胸罩版本更贴近劳动人民”。这逻辑就跟说“李白要是穿工装裤写诗,就能让人理解浪漫主义”似的,把精神层面的东西当成破旧衣裳往地上扔。

二、从庄姜到赵飞燕:历史中被消费的女人们

翻开旧书页,历史从来不是清冷的。汉代画像砖上,母后也不能脱掉冠冕;唐代壁画中,贵妃披纱持扇的仪态,哪有一丝半点勾人眼球的香艳?到了明清小说,女英雄要么裹得严实要么裹到变形,就为衬托出一种咬牙坚持的悲壮美。

可现在,那些曾经需要敬重的女性形象全成了贴着标签的标签。女版包青天要穿暴露铠甲,历史剧里连丫鬟都要拍半裸露的绣娘照。导演们说这是为了贴近现实,观众们喊着真实感强。我倒想问,古代绣娘赶工时真会把衣襟掀起透汗么?

三、现代衣橱里的精神困境

前两天看见个采访,被扒得只剩胸罩的女明星说:“希望用这种表现方式让人记住角色。”这让我想起那些所谓的新锐导演,把女演员的裙子越掀越短,却总觉得这种暴露才有力量。有个编剧在饭圈直白地说:“观众看了半裸镜头会更带入剧情,这叫沉浸式体验。”

现在的女性角色就像挂在商场橱窗里的样品。制片人用三角区镜头当打折标签,导演拿露背戏当促销噱头。更可怕的是,演员们开始自己研发“破窗三十六式”——哪天突然掀开衣服能上热搜,第二天饭圈里就流行“XX式江淹体”。

四、最后的倔强

一位研究服饰文化的老教授说,衣冠不但是遮体之物,更是文明的具象。当年春秋列国混战,两国交兵还讲究交战前先换上礼仪铠甲。可现在,我们连尊重文化最基本的体面都愿意拆解来换取点击量。

前晚梦见几千年的服饰在燃烧。从深衣广袖到襦裙缂丝,火光里传来细碎的布帛断裂声。忽然看见浣纱的西施褪去最后一片衣襟,转身变成当代女明星扯开戏服的动作。这时候对面传来话外音:“别慌,这是制作特辑的试戏镜头。”

大火越烧越旺,烟雾里飘出些金属光泽的物体。凑近一看,那是被扒掉的胸罩,上面还别着枚徽章——一面写着流量密码,另一面刻着所谓艺术。谁能告诉我,这个时代的衣橱里,究竟还剩没剩几件真正属于女性的体面衣裳?